11月7日晚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一则通报,让不少关注陕西政情的人停下了脚步——陕西省委、西安市委方红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这位从企业一线走出来的官员,任上被查的消息,既在意料之外,也在“常态化”的情理之中。
公开资料里的方红卫,是个“陕西本土成长起来的干部”:1966年6月出生于富平,1989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后,直接扎进了陕西汽车制造总厂的车间里。从汽研所试验技术科科长到总厂财务处负责人,从副厂长到常务副厂长,他用23年时间摸透了陕汽的“神经脉络”。2002年陕汽改制为集团公司后,他更是一步步坐上了董事长、党委的位置,同时兼任陕西汽车控股集团的“一把手”——在陕汽系统的26年,几乎占了他职业生涯的一半。
2013年是方红卫的“跨界转折点”:这一年他当选陕西省政协,正式从企业界转入党政序列。接下来的8年里,他像“螺丝钉”一样扎在宝鸡、渭南、汉中三地:2015年任宝鸡市委、副市长,分管工业和信息化;2017年调往渭南当常务副市长,主抓经济运行;2020年到汉中当市长,次年2月升为市委——每一步都踩着“实体经济”的脉络,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。
2021年是方红卫的“晋升年”:5月晋升陕西省委、省委秘书长,跻身副省级干部;11月接过西安市委的担子,成为这座千万人口省会城市的“掌舵人”。那时的他,还在多个场合强调“要把西安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”,谁也没想到,3年后的他会因为“违纪违法”被推上舆论前台。
对于普通西安市民来说,方红卫的名字并不陌生——去年西安举办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分会场时,他还在开幕式上致辞;今年夏天调研高温天气下的城市运行,他也曾走进社区看望一线工作人员。但再“熟悉”的面孔,也挡不住纪律的刚性:通报里的“严重违纪违法”四个字,意味着他的问题绝非“小事”,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态度,也再次明确了“无禁区、全覆盖、零容忍”的决心。
其实,从近年来的案例看,“企业+党政”双重经历的干部被查,早已不是新鲜事。无论是早年的国企高管“跨界”后忘乎还是地方主官“重业务轻纪律”,说到底都是“权力观”出了问题——把企业里的“决策习惯”带到党政岗位,把“资源调配权”当成了“私人工具箱”,最终必然触碰纪法红线。
方红卫的具体问题还在调查中,但这起案例已经给所有党员干部提了个醒:不管你曾在哪个岗位深耕,不管你手里握着多大权力,“守规矩”永远是底线。对于西安来说,接下来更重要的是保持发展节奏的稳定——不是“打折扣”,而是为了清除队伍里的“蛀虫”,让真正想干事、能干事的人站出来,把这座城市的未来走得更稳。
说到底,群众看的从来不是“谁当过什么官”,而是“谁真正为老百姓干了事”。方红卫的教训,不过是又一次印证了那句老话:“莫伸手,伸手必被捉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