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两岸新闻的朋友大概率会注意到一个小变化——国台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,连续两周出现了新面孔。
11月5日上午的发布厅里,第一次坐在发言人位置上的张晗,让不少老观众眼前一亮。息显示,这位新任发言人此前担任中央台办、台办港澳涉台事务局局长——深耕港澳涉台领域的经历,让网友们对他的回应多了份期待:“涉及港澳与台湾地区的交流细节,他肯定更懂其中的门道。”
而就在一周前的10月29日,同样的发布厅,经济局局长彭庆恩已经以新发言人身份完成了“首秀”。当时他回应的台商投资环境、两岸农产品贸易等问题,全是两岸民众最关心的“民生干货”,有台商网友留言:“讲的都是我们最在意的事,没虚的。”
连续两位新发言人亮相,网上的讨论也挺有意思:有人觉得这是国台办“换个方式讲政策”——不同领域的官员走到台前,能把专业问题讲得更“接地气”;有人更关注“不变的核心”:“不管谁当发言人,把两岸关系的底线讲清楚、把合作的好处说明白,才是最关键的”;还有年轻网友调侃:“现在连发言人都‘轮流上岗’了?看来以后发布会的内容会更有针对性。”
其实说到底,发言人的“新”,从来不是为了“求变”而变。从彭庆恩的“经济视角”到张晗的“港澳涉台经验”,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——用更专业的人,讲更具体的事,让两岸沟通更直接、更实在。
对普通观众来说,与其盯着“新面孔”好奇,不如多听听他们说的“实在话”:比如两岸企业怎么合作、台胞在大陆的生活便利化措施、港澳与台湾地区的交流细节……这些藏在发布会里的“干货”,才是连接两岸最真实的纽带。
说到底,不管谁站在发布厅的话筒前,传递的都是同一个信号:两岸关系的发展,从来都是靠具体的事、实在的人拼出来的。而我们最该关注的,从来都是那些“能落地的政策”,和“能温暖人的细节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