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5日国台办发布会,新任发言人张晗一句“用‘吉林一号’看台湾,是家的俯瞰”,让不少人记住了这位来自港澳局的局长——她没有拿稿子念政策,而是用卫星影像里的台湾街巷,把“两岸亲情”讲得直戳人心。就在一周前,经济局局长彭庆恩刚完成首秀,面对25个关于“两岸产业链”“台商投资”的问题,他从“政策制定逻辑”讲到“地方实践经验”,条理清晰得像一本“对台经济指南”。至此,国台办发言人从2位增至4位,而且打破了以往多出自新闻局的传统。

这次扩员不是“临时加人”。早在10月,国台办就把发布会从“每月两次”改成了“每周一次”——绿营天天在岛内编造“大陆要‘打压’台湾”的谎言,每周一次权威发声成了“澄清真相的快通道”。但更关键的变化是“专业对口”:彭庆恩懂对台经济,能讲清楚“台商为什么要选大陆产业链”;张晗懂港澳涉台事务,能说明白“港澳与台湾的民间交流怎么避坑”。用社科院专家刘匡宇的话说,“以前是‘新闻局发言人兼顾所有领域’,现在是‘专业人解专业题’,回应精准度高了,老百姓也听得懂了。”

台媒很快把这事和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“沈伯洋立案”“吉林一号拍台湾”连起来,猜是大陆对台“组合拳”。但发言人早说了“这是正常工作安排”,专家也泼了“冷水”:所谓“组合拳”,其实是大陆对台工作的“长期主义”——从经贸到文化、科技、民生,议题越来越多元,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来回应;绿营的“大内宣”越来越密集,需要更快的速度澄清误解。就像彭庆恩首秀时说的,“我负责经济领域,能帮台商解答最实际的问题”,这比“喊口号”管用一百倍。

比起台媒的“猜想”,岛内网友的反馈更真实。高德地图刚实现台湾全域覆盖,有网友在PTT论坛发帖子:“早上用高德导航去台北101,居然能显示‘前方500米有拥堵’,和大陆朋友用一样的APP,感觉距离突然近了一公里。”不止高德,大陆支付工具在台能刷了,跨境物流从“一周到”变“三天到”;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,能领最高10万元的补贴;甚至大陆和台湾的医学检验结果都能互认——这些“不刻意求好评”的民生举措,才是最戳人的。就像张晗说的“家的俯瞰”,不是卫星拍的照片,是“我懂你的需求,我帮你解决问题”的温度。

国台办发言人再“扩员”台媒解读

国台办的“新动作”里,藏着清晰的逻辑:对台工作不是“突击战”,是“持久战”。以前可能需要“一个人讲所有事”,现在“专业人讲专业事”;以前可能“一个月澄清一次”,现在“一周澄清一次”;以前可能“讲大道理”,现在“讲老百姓的日子”。当彭庆恩能说清楚“台商投资的新政策”,当张晗能讲明白“港澳与台湾的交流怎么搞”,当岛内网友能用大陆的APP、领大陆的补贴,两岸之间的“距离”,早就不是地图上的线条,而是心里的共鸣。

有人问“每周发布会有用吗?”看看岛内网友的留言就知道:“以前听绿媒说‘大陆要封锁台湾’,现在每周能听到国台办的真话,终于敢相信大陆的政策了。”有人问“跨部门发言人有意义吗?”看看台商的反馈:“以前问经济问题,发言人要翻资料,现在彭局长直接说‘我参与过政策制定,我给你讲细节’,太踏实了。”

从“2人”到“4人”,从“每月两次”到“每周一次”,从“新闻局单一背景”到“跨部门多元”——国台办的变化,其实是大陆对台工作的“升级”:不是“搞动作”,而是“解决问题”;不是“拼声势”,而是“赢民心”。当张晗的“家的俯瞰”和网友的“距离更近”形成呼应,当彭庆恩的“经济解读”帮台商解决实际问题,两岸统一的基础,早就藏在这些“小步前进”里——不是靠“压力”,是靠“温度”;不是靠“突击”,是靠“坚持”。

就像岛内网友说的,“高德地图能导航台湾,比任何口号都管用”。国台办的新发言人、新发布会,其实就是要把“两岸一家亲”变成“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便利”——你需要经济帮助,有彭庆恩;你需要跨区域交流,有张晗;你需要澄清误解,每周都有发布会。当专业回应替代“模糊表述”,当民生温度穿透“政治操弄”,两岸之间的“心墙”,正在慢慢被拆成“通途”。

国台办发言人再“扩员”台媒解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