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4号晚上,CNN的一条快讯刷过不少人的手机屏——美国前副总统迪克·切尼走了,享年84岁。这个名字一出来,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不是“前副总统”,而是“哦,那个推动伊战的人”。
作为共和党里浸了几十年的“鹰派老炮”,切尼的人生几乎就是“强硬”的同义词。上世纪70年代他就跟着福特总统当白宫办公厅主任,后来当长、副总统,每一步都走得“寸土不让”。但真正让他被全世界记住的,还是2003年那场改变中东的战争。
当年小布什政府说萨达姆藏着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,切尼是最急着“动手”的人。他不止一次在国会听证会上拍桌子:“再等下去,美国就要被炸了!”哪怕联合国核查人员说“没找到证据”,他还是绕开流程推动出兵——后来有人统计,那场战争让伊拉克死了几十万平民,美国也赔进去几千士兵,可到所谓的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连个碎片都没找到。这事儿成了切尼一辈子的“骂名”,反战人士叫他“战争犯”,连美国媒体都批他“用谎言拖国家下水”。
但在支持者眼里,他是“护着美国的战士”。911之后美国乱成一锅粥,是切尼站出来说“必须给颜色看看”,推动成立国土安全部,把情报系统拧成一股绳——不少和党人今天发推说:“切尼从不怕敌人,他让美国重新站了起来。”
今天他走了,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分成两半:有人发旧照怀念他的“铁腕”,有人转伊战难民的视频骂“这账得算他头上”,还有人说“等几十年后再翻历史书,才能说清他是对是错”。其实对政治人物来说,争议大概就是最好的“印章”——他不是完美的英雄,也不是彻底的恶人,只是在那个“反恐优先”的时代里,拼尽全力活成了自己认为“对”的样子。
这个曾经让世界震动的“鹰派”终于谢幕了。但关于他的讨论,大概还要跟着伊战的余波,再飘很久很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