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首尔钟路区,朴成勋坐在常去的酱汤店,夹起一撮辣白菜就着热汤喝——这口酸中带辣的味道陪了他30年,可他不知道,眼前这碟“家的味道”,十有八九是从1000公里外的中国山东运来的。

2024年韩国农业部门的一组数据,把“辣白菜的原产地”话题推上了韩网热搜:去年韩国自己生产了53万吨辣白菜,可国民一年要吃掉84万吨,缺口得靠进口补——31万吨的进口量里,99.98%都来自中国。换句话说,每1000颗摆上韩国餐桌的进口辣白菜,只有0.2颗不是“中国造”。

这背后的导火索,是韩国本地白菜的“高价痛点”。在釜山的农贸市场,一棵普通白菜要卖1.3万韩元(约合7.5元人民币);到了首尔江南区的高端超市,同款白菜能涨到6万韩元(约35元)。2024年夏天的暴雨冲毁了江原道的菜地,白菜价格一度飙到23万韩元(约130元)一棵——那阵子韩网上全是“吃不起白菜”的吐槽,有人调侃“以前送白菜是礼轻情意重,现在送白菜得论颗算人情”。

当韩国人发愁“连辣白菜都要吃不起”时,中国的泡菜产业已经悄悄把“补给线”铺到了家门口。山东平度的泡菜厂里,工人们凌晨4点就开始腌渍白菜:用韩国进口的青阳椒磨粉,糖量比本地泡菜少三分之一,甚至连发酵的陶坛都要按照韩方的要求定制——“要让韩国人吃不出区别”,厂长王秀兰擦着额头的汗说,去年他们的出口量比前一年涨了20%。

更关键的是“新鲜度”。荣成石岛新港的海关开了“泡菜绿色通道”:早上8点从平度装柜的冷链车,中午到港口,下午3点完成清关,晚上10点就能运到首尔批发市场——全程不超过14小时,比从韩国南部济州岛运到首尔还快。“我们做的是‘鲜泡菜’,不是腌制半年的老坛菜,必须得抢时间。”负责清关的荣成海关关员说。

在首尔的E-Mart超市,主妇金英爱拿着两罐中国产辣白菜对比:“这个牌子价格是本地货的60%,味道更清爽,我家孩子就爱啃这个。”她没注意到包装上的“Made in China”标签,只觉得这碟小菜,刚好填补了“想吃辣白菜又舍不得买贵的”的缺口。

其实这碟小菜里,藏的是中韩贸易的“双向默契”。2024年中韩贸易额突破2.33万亿元,中国还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韩国也升到了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——以前我们追着韩流买化妆品、看韩剧,现在中国的泡菜、家电、汽车,顺着贸易脉络,悄悄融入了韩国人的日常。

朴成勋喝完最后一口汤,对着老板喊“再打包一份辣白菜”。而在千里之外的平度,泡菜厂的阿姨们正蹲在菜地里选白菜:“要选卷得紧的,帮子厚的,这样腌出来的辣白菜才有咬劲。”

原来最实在的合作,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“引进”或“输出”,而是你需要什么,我刚好能给什么——就像这碟辣白菜,从中国的菜地到韩国的餐桌,串起的是两个邻居之间,最烟火气的“互相成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