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新宿街头那家开了11年的蛋包饭小店,最近把菜单上的价格标签贴了又撕——原本450日元一份的经典款,最终改成了580日元。老板佐藤揉着发红的眼睛跟常客道歉:“我做了11年蛋包饭,第一次因为鸡蛋涨价愁得睡不着。”

这句话,成了近期日本街头最常见的“吐槽开场白”。10月27日,日本最大的鸡蛋销售商“JA全农鸡蛋”扔出的一组数据,让这种“愁”有了更具体的落点:东京地区中号鸡蛋的批发价当天达到每公斤325日元(约合人民币15元),距离2023年春季“鸡蛋荒”时创下的350日元历史最高点,只差一步之遥。

“以前买10个鸡蛋才300日元,现在要花400多,快赶上一盒午餐肉的价了。”住在练马区的家庭主妇山田女士举着超市小票叹气。对她来说,鸡蛋早已不是“随便往购物篮里放”的刚需——现在去超市,她会盯着鸡蛋盒上的价格标签反复对比,挑最便宜的那种买,“毕竟一个月下来,鸡蛋钱要多花1500日元,够给孩子买两本漫画书了。”

蛋价上涨的背后,是两条清晰的“导火索”:一边是饲料成本的飙升——今年玉米、大豆等蛋鸡饲料原料价格涨了近20%,每养一只蛋鸡的成本每月多了50日元;另一边是夏季高温的“误伤”——持续超过35℃的天气让蛋鸡产蛋率下降了15%,有些养殖场甚至因为降温设备跟不上,损失了近10%的鸡群。“成本往上跳,产量往下掉,鸡蛋价格能不涨吗?”茨城县一位蛋鸡养殖户摊手说。

更让人心慌的是“禽流感的提前到访”。10月22日,北海道确认了本轮禽流感季的首起高致病性疫情,比去年整整早了一周。这让很多人想起2022年那场“鸡蛋灾难”:当时疫情蔓延至12个 prefecture(都道府县),日本全国扑杀了1700万只禽类,超市货架上的鸡蛋被抢空,不少家庭要靠社区发放的“临时配给券”才能买到蛋。“现在疫情提早来,要是扩散开来,明年春天的蛋价说不定要破纪录。”东京大学农业经济系的教授渡边分析。

最难受的还是靠鸡蛋谋生的餐饮人。大阪一家做亲子丼的小店老板最近把菜单上的“超大份亲子丼”撤了:“以前一份放两个鸡蛋,现在只能放一个,再放就要亏本。”而在名古屋,一家连锁蛋糕店的采购员已经开始找“鸡蛋替代品”:“我们试了用植物蛋做蛋糕,但顾客说口感不对,销量掉了30%,实在没办法。”

从养殖户的“不敢多养”,到餐饮企业的“不敢多用”,再到消费者的“不敢多买”,日本鸡蛋价格的上涨早已不是简单的“食材涨价”,而是一场牵连整个产业链的“蝴蝶效应”。就像佐藤老板说的:“我卖的不是蛋包饭,是‘鸡蛋的价格’——它涨一块,我就得跟着动一块,可顾客的钱包不会跟着涨啊。”

现在的日本街头,很多小店的玻璃门上都贴着一张纸:“因鸡蛋涨价,部分菜品价格调整,敬请谅解。”纸的旁边,是路过的顾客驻足停留的目光——那些目光里,有无奈,有困惑,还有一丝对“回到从前”的期待。毕竟,没有人愿意看到,曾经最普通的鸡蛋,变成“需要算计着买”的“奢侈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