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幻想未来能用VR眼镜打怪、在虚拟世界里冒险,没想到,20多年后,一切变成了现实,却多了无数出其不意的复杂心情。我叫沈映瑶,95后,混在游戏行业做内容,常被朋友戏称为“数字办公室的打怪少女”。眼见过来人们呼喊着“别玩手机了,赶紧学习/赚钱/谈恋爱”,可我真想冷静一问:00后的手机游戏,真的只是“毒药”吗?也许答案远没你想象得那么简单。

刷屏与孤独:社交新大陆还是孤岛漂流?

曾经,和朋友们在操场上奔跑、一起下象棋,才算社交。00后大多在虚拟世界结伴,“峡谷五黑”、“语音控麦”,新的友谊链条在屏幕间悄然生根。你会发现,原本寡言的高中生,因为一场“王者荣耀”能彻夜畅聊。网易调研显示,72%的00后手机用户最爱手游是因为“能和朋友一起玩”。

可另一面,社交的门槛降低了,但孤独也在悄无声息中蔓延。不是谁都能和“队友”延续到现实生活,太多的朋友只在掉线那一刻归零。你问他们,乐趣和失落哪个更多?也许一半一半。或许,这才是真实。

沉迷or自控:自律00后不是传说,而是现实

曾几何时,手机游戏成了长辈们眼里的洪水猛兽,“毁掉青春”、“影响学习”这些标签满天飞。可数据显示,00后手机玩家中约有48%的人会主动限制游戏时间(数据来源:极光调研2023 Q3),用来奖励自己完成作业,或者作为社交谈资。

我的表妹——出生在03年的夏妍,她的作息堪比军事化管理。晚自习后才敢打开和平精英,“上分就是放松,不会耽误复习”,她一脸理所当然地说。对很多00后而言,手机游戏就是生活的切换键,而不是控制他们的“主宰者”。的确,沉迷有,但绝不是主旋律。反倒是在游戏自控中,00后逐渐练就了分配时间的能力——这种人生技能,未必比考高分差。

游戏世界的反差惊喜:打破刻板印象的技能秀

谁说打游戏只会损耗时间?有人在“明日方舟”里学会了团队分工,有人在“原神”里自学外语。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的一份数据显示,有41%的受访00后会因为喜欢的游戏而关注历史、地理、甚至经济知识。

就拿我的一个“狼人杀”微信群来说,几个高中生居然靠着推理和演讲能力,在学校辩论赛大展身手。更别说像“光遇”不断唤起玩家对美好、善良的感知,甚至鼓励现实里的公益行动。手机游戏不光是消遣,有时候也是能力成长的土壤。

浪潮里的自我认知:拷问与成长并行

其实,身处信息轰炸的每个人都难免在某个深夜被“玩物丧志”的声音刺痛。但正如所有新事物的出现都曾引发争议,00后和手机游戏之间,争议与理解并存。关键其实不在游戏本身,而是如何在浪潮中保有自我。

我曾无数次问身边的00后朋友:你们会担心自己被游戏控制吗?答案几乎都是“不”。他们认同手机游戏是放松,是社交,是自我表达的空间。他们的青春,不再只有被课业填满的焦虑,还有数字世界里构筑的勇敢、协作和偶尔的脆弱。只00后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明白:真实世界才是底色,游戏是点缀,而不是全部。

所有的标签都只是表象:如何用好这把“双刃剑”?

手机游戏,原本就是中性的工具,关键在于如何把控。家长们焦虑之余,不妨试着去理解,去引导,而不是一味对立。00后需要的其实是空间和信任。数据显示,72%的00后家长愿意一起体验和讨论游戏内容,家庭关系反而因此更紧密(腾讯成长守护平台2023年调查)。

面对00后的手机游戏时代,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或者盲目推崇,而是学会用更宽容的视角,去欣赏那种“在控制与释放之间努力成长”的年轻姿态。不要总想着谁在操控谁——其实,每一个拥有选择的人,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的生活主角。

——沈映瑶(愿无数玩家都能借由游戏,找到更真实的自己)

00后的手机游戏,究竟拯救了青春还是操控了自我一场反差背后的真实思考